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汶川特大地震,近10万同胞罹难或失踪……面对严重灾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为将这份精神力量“学好、用好、传好”,7月11日下午,四川大学 “芯”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第五站前往北川县城地震遗址与5·12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进行实践。

图为北川县城地震遗址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同志的洪亮声音,穿透废墟与伤痛,在蓥华镇的救援现场久久回荡。在北川中学遗址处,悬挂着成兴凤女士每年春节和5·12 纪念日写给遇难儿子贺川的共54封信,实践团成员看后都不禁湿了眼眶。

图为实践团成员李昕怡与北川老县城遗址讲解员进行交流
回顾那段历史,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党中央迅速做出部署,各方救援力量火速奔赴灾区。解放军战士们不顾余震危险,日夜奋战在废墟之;医护人员坚守一线,全力救治伤员……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对抗这场巨大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团结精神,“攻坚克难、自强不息” 的奋斗精神,在北川的重生之路上不断传承与践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学精神方能悟初心,用精神更能担使命,为了让抗震救灾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的生机,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进行了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实践团成员易音彤表示:“此次社会实践基地的设立让我日后能够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抗震救灾精神,并用科技的力量为抗震救灾贡献青年智慧。”

图为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踏访遗址现场、瞻仰历史遗存、聆听救援故事,实践团成员们在亲历式感悟中传承精神火种,把抗震救灾的信念力量融入科创强国的伟大征程。